数据库设计原则
1)一致性准则:对数据来源进行统一、系统的剖析与规划,协调好各种数据源,保证数据的一致性和有效性。
2)完整性准则:数据库的完整性是指数据的正确性和相容性。要避免合法用户运用数据库时向数据库参加不合语义的数据。对输入到数据库中的数据要有审阅和约束机制。
3)安全性准则:数据库的安全性是指保护数据,避免非法用户运用数据库或合法用户非法运用数据库形成数据泄露、更改或破坏。要有认证和授权机制。
4)可伸缩性与可扩展性准则:数据库结构的规划应充分考虑发展的需求、移植的需求,具有杰出的扩展性、伸缩性和适度冗余。
5)规范化准则:数据库的规划应遵循规范化理论。规范化的数据库规划,可以削减数据库插入、删除、修改等操作时的反常和错误,降低数据冗余度等。
数据库的设计步骤包括什么
数据库规划(DatabaseDesign)是指关于一个给定的使用环境,构造最优的数据库模式,树立数据库及其使用体系,使之能够有效地存储数据,满意各种用户的使用需求(信息要求和处理要求)。在数据库领域内,常常把使用数据库的各类体体系称为数据库使用体系。
数据库规划是树立数据库及其使用体系的技能,是信息体系开发和建设中的核心技能。因为数据库使用体系的复杂性,为了支撑相关程序运转,数据库规划就变得反常复杂,因此最佳规划不可能一蹴即至,而只能是一种“反复探寻,逐步求精”的进程,也就是规划和结构化数据库中的数据目标以及这些数据目标之间关系的进程。
数据库规划的步骤
(1)需求剖析阶段:需求收集和剖析,得到数据字典和数据流图。
(2)概念结构规划阶段:对用户需求综合、概括与笼统,构成概念模型,用E-R图表示。
(3)逻辑结构规划阶段:将概念结构转换为某个DBMS所支撑的数据模型。
(4)数据库物理规划阶段:为逻辑数据模型选取一个最适合使用环境的物理结构。
(5)数据库施行阶段:树立数据库,编制与调试使用程序,组织数据入库,程序试运转。
(6)数据库运转和保护阶段:对数据库体系进行点评、调整与修正。
评论前必须登录!
注册